-
【咸安区招商】咸安"点对点"监督机制打通营商环境优化最后一公里
咸安区通过创新"点对点"监督机制,在招商引资和政务服务领域取得显著成效。2021年,咸安区纪委监委针对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中的堵点问题,建立常态化走访调研制度,推动市场监管、行政审批等部门形成联动机制,累计解决企业核名审批、政策兑现等实际问题百余件,相关做法被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作为典型经验推广。 一、建立问题发现机制破解企业申报难题 咸安区纪委监委组建专项工作组,定期赴梓山湖生态新城等产业集聚区开展"沉浸式"调研。在青少年综合实践学校企业核名案例中,发现部分市场主体因不熟悉《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》等法规,导致前置审批类企业自主核名通过率低。工作组当即启动"监督-反馈-整改"闭环流程,推动咸安区市场监管局优化在线申报系统提示功能,并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"疑难事项兜底窗口"。 二、构建跨部门协同办理体系提升服务效能 咸安区形成"纪委监委牵头+职能部门主办+企业评价反馈"的三级联动模式。针对建设工程审批、惠企政策兑现等跨领域事项,建立"1个工作日内响应、3个工作日制定方案、7个工作日反馈结果"的限时办结标准。市场监管部门据此推出"帮办专员"制度,通过远程视频指导、材料预审等服务,将企业名称核准平均耗时压缩至15分钟内。 三、深化标本兼治健全长效机制 咸安区将个案解决与制度创新相结合,出台《优化营商环境监督执纪问责办法》,明确18项负面行为清单。同步建立"营商环境监测点"制度,在全区选取50家重点企业作为监测对象,通过季度座谈、线上问卷等方式收集行政效能问题。2021年第四季度企业满意度调查显示,涉及行政审批效率的投诉量同比下降37%。 四、经验成果获得省级层面认可推广 湖北省发改委在当年发布的营商环境评估报告中,专门提及咸安区"前置介入式监督"做法。该模式的核心在于变被动接诉为主动发现,通过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推力,促使职能部门重构服务流程。相关创新举措已纳入《咸宁市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方案》,并在全市推广企业全周期服务"双随机"回访机制。 五、持续升级监督模式服务高质量发展 当前咸安区正在拓展"点对点"监督内涵,将营商环境监督与"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"实践活动相结合。重点围绕招商引资项目落地、产业链配套等新课题,开发智慧监督平台实现问题线上交办。同步开展"新官不理旧账"专项整治,近两年累计协调解决历史遗留问题23件,相关做法入选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案例集。
2025-07-11
-
【咸安区招商】咸安税务精准施策助力复工复产 护航市场主体焕活力
咸宁市咸安区税务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以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为抓手,通过政策宣传、精准辅导、督导检查等举措,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和招商引资工作。该局聚焦小规模纳税人等重点群体,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,为区域经济复苏注入税务动能。 一、构建多维宣传矩阵推动政策广覆盖 咸安区税务局结合税收宣传月活动,采取"线上+线下"立体化宣传模式。线上开设"云课堂"直播解读政策要点,累计观看量超万人次;通过电子税务局、征纳互动平台精准推送政策指引3.2万条次。线下组建12支宣传小分队,走访企业及个体工商户2600余户,发放政策汇编手册5000余份。在办税服务厅设置复工复产政策专窗,实现"咨询-办理-反馈"闭环服务。 二、聚焦重点群体实施精准施策 针对小规模纳税人占市场主体80%的特点,咸安区税务局建立动态清册管理机制。对918户享受增值税免征政策的企业实行"一户一档"跟踪服务,累计减免税费777.5万元。特别对餐饮、零售等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,开展"点对点"辅导156次,帮助142户企业完成税收优惠申报。政策效应带动个体工商户数量逆势增长,新增登记数量已恢复至疫前同期水平。 三、强化督导机制保障政策落地 成立由局领导带队的8个督导专班,建立"日汇总、周通报、月考核"工作机制。通过金税三期系统提取疑点数据1.2万条,下发专项督办单37份,整改问题89个。开展政策落实"回头看"行动,核查企业申报数据4300余户次,确保政策执行准确率100%。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建立复业企业动态监测机制,按月形成分析报告。 四、优化服务举措提升办税体验 推行"非接触式"办税清单,涵盖185项高频业务。拓展"银税互动"受惠面,帮助76家企业获得信用贷款3200万元。在产业园区设立2个便民办税服务站,提供预约办理、容缺受理等特色服务。创新制作政策图解动画12期,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获赞超5万次,相关做法被省级税务部门简报专题刊发。 五、深化数据分析服务经济决策 依托税收大数据建立复工复产指数模型,按月生成行业复苏分析报告。监测数据显示,第二季度制造业开票金额环比增长23%,批发零售业纳税人户数回升至疫前92%水平。联合发改部门建立招商引资企业涉税诉求快速响应机制,为17个重点项目提供全周期税务服务。相关分析报告获咸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。
2025-07-11
-
【咸安区招商】湖北咸安新材料企业产能稳步增长 招商引资激活发展动能
近年来,咸宁市咸安区通过强化招商引资、优化产业布局,推动新材料产业实现产能快速增长。作为当地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,新材料企业在政策扶持与市场需求驱动下,克服疫情影响,加快复工复产,产能持续回升,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 (一)龙头企业引领产能恢复,产品竞争力持续提升。咸宁市咸安区经济开发区内,舰海兴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当地新材料产业的代表性企业,其生产的交叉薄膜和高分子薄膜等防水新材料,因具有耐老化、抗穿刺等特性,广泛应用于机场、地铁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标准防水工程。自复工复产以来,该企业通过优化生产流程、调配人力物力,快速恢复生产线运转,产能逐步回升至疫情前水平。年初以来,企业销售额保持稳定增长,与上一年度同期基本持平,展现出较强的市场韧性。目前,企业正聚焦新产品研发,加大在高性能防水复合材料领域的技术攻关,进一步拓展产品应用场景。 (二)政策精准施策,营商环境优化助力产业发展。咸安区政府将新材料产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,出台系列扶持政策,从土地供应、税收优惠、融资支持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保障。针对疫情期间企业面临的物流受阻、原材料短缺等问题,当地成立工作专班,推行“一企一策”帮扶机制,协调解决供应链断点问题,确保企业生产要素稳定供应。同时,开发区持续优化审批流程,压缩项目落地时间,为企业扩大生产、技术改造提供便利条件。通过构建“政府引导+市场驱动”的服务模式,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,激发企业增产扩能的积极性。 (三)招商引资提质增效,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。咸安区围绕新材料产业链上下游,精准开展招商引资工作,重点引进高性能膜材料、复合材料等领域的优质项目。通过搭建产业园区平台,完善基础设施配套,吸引了一批新材料企业落户,逐步形成从原材料供应到产品研发、生产、应用的产业生态。舰海兴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持续增资扩产,正是当地招商引资成果的体现,企业计划在现有生产基地基础上,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,新增生产线,提升高端产品产能。随着产业链不断完善,区域内企业协同效应逐步增强,新材料产业已成为咸安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。 (四)科技创新驱动转型,未来发展潜力持续释放。咸安区鼓励企业与高校、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,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,推动新材料领域关键技术突破。舰海兴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,在环保型防水材料、功能性薄膜等领域取得进展,产品技术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。当地政府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,对企业研发项目给予补贴,引导企业向高附加值、绿色化方向发展。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和基础设施投资持续推进,高性能防水材料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,咸安区新材料企业有望凭借技术优势和产能储备,在区域产业竞争中占据更有利位置,为地方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有力支撑。
2025-07-09
-
【咸安区招商】咸安经济开发区: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推动高质量发展
咸安经济开发区通过招商引资优化产业结构,聚焦文化产业新业态培育,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。以湖北嘉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企业,通过延伸产业链、整合资源建成融合出版、印刷、物流、电商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园,实现高质量发展。 (一)构建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体系。咸安经济开发区引导文化企业打破传统经营模式,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。湖北嘉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019年建成投产后,联合印刷、物流、电商等关联企业打造新业态文化产业园,形成图书选题策划、编辑出版、印刷制作、仓储物流、线上线下销售的完整产业链。通过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,企业运营效率显著提升,图书产品快速辐射全国市场。 (二)强化招商引资与政策扶持力度。咸安经济开发区将文化产业作为重点招商领域,出台系列扶持政策,包括场地租金减免、物流补贴、人才引进奖励等,吸引优质文化企业入驻。在招商引资过程中,注重引入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,形成产业集聚效应。同时建立“一站式”服务机制,为企业提供注册登记、项目审批、政策咨询等全流程服务,营造良好营商环境。 (三)推动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发展。园区企业积极拥抱数字技术,搭建电商销售平台,整合线上线下渠道资源。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者需求,优化图书选题与营销策略,提升市场响应速度。物流环节引入智能仓储管理系统,实现图书收拣、分发的自动化与精准化,降低运营成本。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图书产业从单一出版向“内容+服务+平台”复合型业态转变。 (四)激发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动能。随着新业态文化产业园的建成运营,咸安经济开发区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,吸引更多配套企业入驻,形成集创意设计、内容生产、印刷包装、物流配送、文化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集群。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带动区域就业增长,还促进文化与科技、旅游等产业融合,为咸安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。 咸安经济开发区通过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,实现了文化产业规模与质量的双提升。未来,开发区将持续优化产业生态,推动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,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发展高地。
2025-07-09
有想补充的信息?点我投稿

- 联系我们
- 企业入驻
